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

柯嘉逊揭官方独立史迷思 探真正多元族群合作起源

柯嘉逊揭官方独立史迷思
探真正多元族群合作起源

作者/本刊特约柯嘉逊 Aug 30, 2011 06:35:26 pm

【本刊特约柯嘉逊撰述】柯 嘉逊的新书《爱国者与冒牌者:马来亚人民的独立斗争》(Patriots & Pretenders: The Malayan Independence Struggle)从人民的视角检视马来亚的独立斗争史,其看法和“官方说法”相距甚远。继2007年畅销书《513解密文件》出版后,作者再次就马来西 亚最重要的历史篇章,为读者提供可能引起争论的论述。

就如《513解密文件》一书那样,这次柯嘉逊从英国档案局搜索到的文件,暴露了马來亚紧急状态时期 (尤其是在独立后)英殖民主义者在对付马来亚时所采用的战略思维。这些文件也揭露了,为组织联盟政党,英国最高专员作出种种努力,此鲜为人知的史实,将令许多人惊讶不已。

这历史的另一面,向马来西亚人民提出了下列数个问题:

  • 二战时期,到底谁才是为了国家解放的爱国者,而同英殖民者和日本法西斯主义者奋勇战斗?而谁又是冒牌者?哪一阵营真正捍卫多元民族主义?
  • 如果由各民族大联盟,即:“全马行动委员会 -人民力量中心”联盟(AMCJA-PUTERA)所建议的《人民宪法》,取得最后胜利的话,我国社会将会如何发展?
  • 在独立时所谈到的“社会契约”,和今天所提出的所谓“社会契约”,是不是一样的?
  • 长久以来困扰着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是如何产生的?

我国已独立了50 多年,但仍然深陷在种族主义政治的泥沼中。官方又极力否定真实的历史。《爱国者与冒牌者》一书呼吁,马来西亚人民应有所突破,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非种族性改革议程。本书作者勾画了我国人民來届大选诉求的正确方向。

官方历史推崇单一族群利益

虽然我国已独立了超过半个世纪,但是每当非土著提出合理的民权诉求,以消除种族不平等待遇时,巫统领袖总是经常向人民提起,“三大种族”共同立下的所谓“社会契约”。

本书尝试为新一代提供对待历史事实的正确看法,让他们了解在反殖民主义斗争中, 哪些阶级是被斗争的对象;让他们认识谁是真正的反殖民主义斗士,也让他们了解到, “独立契约”的性质是符合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政治策略的。

这 本新书出版适逢教育部最近宣布,將把历史一科列为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 的必修科。好多方面强烈反对这项決定,他们认为,“官方版”历史备受质疑。“513”事件,及“国家文化政策”颁布后,马来西亚历史就被篡改了。执政党巫 统从私利的观点出发,篡改我国历史,以迎合他们的民粹主义,即以马来人为中心的政治意识形态。

官方版的历史推崇单一族群的利益,损害其他族群的利益,这是为了达致他们分而治之的隐议程。结果它否定了许多人士在我国历史中所应占有的一席之地。最近备受争议的《连环扣》小说,就是巫统议程的最新样本。

为了说明事实真相,本书以阶级观点分析反殖民主义斗争,并确认各族群中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各个阶级为国家独立与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英 国档案局的文献明确显示,分而治之的策略是英殖民政府的歪主意。所谓的“联盟方案”,一开始就矛盾重重。我们至今仍在探索这些矛盾。“人民的历史” 是德高望重的学者们学术研究的成果,却一直受到官方的抹杀。认识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到, 我国种族两极化的根源,并为非种族国家建设方案奠下基础。

真正多元民族的模式

作 家兼革命家法农(Frantz Fanon)认为,去殖民化,即铲除殖民主义势力,争取民族解族,是个无可避免的暴力现象。马来亚在1948年至1960年所实施的紧急狀态是马来亚历史 上的暴力事件,其规模与镇压行动的殘暴仅次于越南战争。许多人失去性命与自由,成千上万人士从我国国土消失。有些受难者家属(如在紧急狀态时期 Batang Kali屠杀民众事件中失去亲人的家属)仍在寻求正义,讨回公道。

马来亚人民独立斗争是一批准备牺牲性命与自由的爱国者为反 殖民主义剥削和压迫而进行斗争的刻骨铭心的故事。反殖民主义运动中的人民要求自治,各民族大联盟 (即:AMCJA-PUTERA联盟) 提出了《人民宪法建议》。如果《人民宪法》在我国独立时成了 《联邦宪法》,如今马來西亚又会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呢?

各民族大联盟(AMCJA-PUTERA)是个真正多元民族组织的模式。相比之下,联盟是由三个以种族为根基的成员党所组成的。它所提出的“种族方案”一开始就矛盾重重。联盟(如今的国阵)的成员党公开宣称,自己是种族主义的政党,并自始就由巫统主导。

如果我国实施《族群关系法》,或者正式签署联合国的《消除种族歧视公约》,国阵存在的合理性,将备受质疑。

马 来亚工人运动和激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殖联盟AMCJA-PUTERA中,显现出其组织强大,各民族互相支援,多元民族之间团结无间。这段历史是当今马来西亚 多元民族真正合作、互相鼓舞的模范。经历过这场斗争,他们发展了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意识,并且有所醒觉,愿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各民族平等的社 会。

英殖民主义者采用种族策略,分化反殖民主义运动。他们玩弄非马来人公民权的课题,但却背信弃义,剥夺各族群的民权和自由。如果所有马来亚人民都能获得真正的政治平等权利与公民自由权利,我国將会是多么美好的国家!

反殖运动会受到挫败,主要是因为缺乏马来农民的参与。他们被排除在反殖运动主流之外,同时免受当时资本家在园丘、工厂及城市工业中所进行的剥削。英殖民政府毫不手软地利用种族和宗教宣传,以便对付和分化反殖运动。

513事件扭曲宪法

虽 然英殖民主义者制定1957年的《联邦宪法》时,在民权课题上作了某些妥协,但是,我们如今所享有的民权却受制于后來的修正法令,而不是独立时期的宪法所 赋予的。我们所享有的基本自由权都罗列在《联邦宪法》中。宪法赐予每个公民基本人权,这些基本人权是我们作为公民所应享有的。如今所保障的公民权利却远远 不及1957年独立当年所赋予的。1969年5月13日所发生的种族骚乱改变了这一切。

1969 年的“513事件”和马来资产阶级的崛起,促成了巫统统治阶级获得了国家的绝对主导权和霸权统治。“513事件”后颁布的紧急狀态所造就的既成事实,加上 国阵成立较为广泛的联盟,导致了”马來主权”的錯误观念。这种錯误观点驱使巫统领袖与马来极端右翼分子在“马来主权”幌子下为非作歹,但却消遙法外。

《宪法》 153条经修改后,完全改变了1957年的“社会契约”。宪法修正后,所谓的“固打制”变成了既成事实。它一直延续至今,导致严重的族群歧视与不平等现象。

柯嘉逊在本书结论勾画了这么一个愿景: 如果马来西亚要开创具有持续性的未来,拥有崭新、涉及所有马来西亚人民利益的改革议程,那么马来西亚就必须实现公平、具有社会正义、平等与民主,尊重人权的国家愿景。

柯嘉逊是人权组织马来西亚人民之声(Suara Rakyat Malaysia, SUARAM)创办人兼董事,曾著有《513解密文件》等书。

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纳吉的“政改”:太少、太假

纳吉的“政改”:太少、太假
冷眼
2011年9月16日
上午 10点28分



更重要的一点是,纳吉没列出落实各项“改革”措施的时程。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前首相马哈迪如何在1999年大选前“接受”《华团诉求》,胜选后却翻脸不认账的鬼伎俩!人民如何能确信,奉行“马哈迪主义”的纳吉不会效尤呢?

首相纳吉15日晚在马来西亚日献词中,宣布将 废除内安法、撤销印刷媒体每年更新出版准证的规定、检讨限制集会自由的警察法等等,声称“政府了解到马来西亚已改变,也了解人民期待这个国家更开放,重视 人民的概念和想法,让世界民主标准,即民有、民治和民享的理念起步”。这番话引起了很大反响,人们不禁在想:雷声是够大了,雨点会不会也一样大呢?

在 宣布废除内安法之前,政府一直不肯松口,纳吉的亲信内长希山慕丁甚至一口否定废除内安法的“揣测”,并表示内政部对内安法等6项法律的修改已进入尾声,即 将提呈给内阁云云。那么,为何突然有此戏剧性转变?是不是跟纳吉的民调支持率下跌有关呢?是不是大选前的又一场大型公关秀呢?

笔者注意到,纳吉还提到将以两项新法律“保护公共安全”,但却没深入说明。到时政府会不会以新瓶装旧酒呢?

首 相说要撤销印刷媒体每年更新出版准证的条文,只需申请准证一次,就可以使用到撤销为止。然而,由于批准和撤销出版准证的大权依然操控在内政部长手中,不受 司法审查,其松绑作用想必有限。再加上印刷媒体拥有权都集中在执政党或亲执政党集团手中,新闻尺度因自我审查而不可能会有太大的改进。

首 相也宣布将检讨警察法第27条文以及联邦宪法第10条款对集会自由的限制,但政府仍坚决反对街头示威。集会示威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要向外传播诉求或主张,如 果集会只能在体育场里举行,那么这种“松绑”有何意义可言?如果纳吉真的关注自由与人权,就应该全面重修警察法,拿掉警察的过度权力,并成立“警察滥权投 诉独立调查委员会”(IPCMC)。

更重要的一点是,纳吉没列出落实各项“改革”措施的时程。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前首相马哈迪如何在1999年大选前“接受”《华团诉求》,胜选后却翻脸不认账的鬼伎俩!人民如何能确信,奉行“马哈迪主义”的纳吉不会效尤呢?

必 须说,首相所宣布的措施原则上是好的,缺的只是诚意、力度、广度和公信力。人民要的是有诚意的、全面的、不可逆转的改革步骤,而不是快熟面式的随兴措施。 首相如果真的有心还政于民,就应该提出一个严谨的路线图,从净选盟的8大诉求开始,逐步落实政治改革,在初见成效之前决不举行下届大选。

http://malaysiakini.com/letters/175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