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兴都庙的规划 | ||
|
蓝图忽略其他宗教膜拜场所 举例言之,莎阿南从第1区到24区据悉共有十座兴都庙宇,三座已在宪报公布,仍有七座有待搬迁。卡立沙末因此感概多端,如果政府一早将之列入发展规划,如今便不会出现场这场争议。 卡立沙末揭露,前朝政府的城市规划蓝图,仅仅纳入回教堂(masjid)与小回教堂(surau)的发展,忽略其他宗教的膜拜场所,造成许多原建在园丘兴都庙皆面临被搬的难题。
回应卡立沙末这些说辞,有两点需要注意的是,一、莎阿南不是原本就变成“土地密集”的。恰恰相反,这个地方是个宽敞的新镇,但是,为何当局不能从一开始就援引规划标准满足各个民族的宗教需要? 二、按照莎阿南市政厅既定的规划标准,每1百至2百名穆斯林便可设立一座小回教堂,而非穆斯林的则是每2500位一间庙宇。据卡立说莎阿南每三区的印裔族群已逾2500人,既然如此,为何眼前还会出现这个争议? 远在莎阿南开市前就遇困境
陈医生直陈“莎阿南是一个经典的前科。远在莎阿南开市之前,我们已经(为造建教堂)申请土地”。他说:“在莎阿南,他们不会明白拒绝你的土地申请,老是借口我们在考虑中”。 陈医生说得再清楚不过:you know ever since Shah Alam has been built, no other religious body has been able to get a piece of land there to build a place of worship except Muslims。 见诸《Tan Chee Khoon:From Village Boy to Mr. Opposition》(Kuala Lumpur: Pelanduk; 1991 )页64的这些说话,经过了廿年光景的沉淀,再历经308政变的洗礼,事情是否有所彻底的改变?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