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挡住了民主的阳光?
【乱石崩云/唐南发专栏】我不常读美国《世界日报》总编辑陈裕如的文章,也不清楚他对很多重大议题的立场。但他日前在《星洲广场》访谈中的一段谈话却是可圈可点的:
“民主和人权是需要争取的,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当你看到有阴暗的地方,就要把窗户打开让阳光照进来,这就是媒体的责任。”
陈先生谈到媒体的责任是“让阳光照进来”,无疑有着对办报的崇高理念;但就在刊登这则专访的同一天,《星洲日报》的头版头条是什么呢?
内容当然了无新意,不过是准首相近乎样板式的谈话,例如“各种机会将公开给所有种族,政府的未来政策和方针,也将会更公平和合理”云云。
我的疑问是:这种陈腔滥调算是新闻吗?或者,它有新闻价值吗?
谁还在乎纳吉?
从 马哈迪在1990年代致力塑造所谓的“马来西亚民族”开始,巫统领袖时有类似的谈话,但都空雷不雨,统统沦为针对非马来人社会的文宣。尤有进者,巫统下线 甚至二、三线领袖为了党选或个人政治目的,不惜炒作种族议题,以耸动的言论掩饰本身的施政弱点,面对民间团体的炮轰却依然老神在在。
特 别是过去数年,非马来人民众屡次被巫统极端份子所激怒,而自称代表这些族群的政党,长年在国阵内部尸位素餐甚至逃离政治;巫统的贪婪腐败和首相阿都拉巴达 威的无能也让马来人叫苦连天。巫统口惠而实不至,纵使“宏愿”神话出台至今将近廿年,国家在政经文教各个领域已经倒退到民众必须背水一战的地步。

1981 年,马哈迪出任首相之时,华社私下追问:“他会如何对待华人?”的集体族群焦虑症候;到了2009年,民众却普遍担忧纳吉上台之后将“重点”打击言论和结 社自由,就连精英学者所不屑的市井小民和鳏寡孤独者都深恐马哈迪主义复辟,再也没有明日。我们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教育自己:无论完人、善人甚或强人,都不能 保障民众的权益;一个完善而强大的监督机制,才能确保国家得以永续经营。
所以,我敢断言在纳吉即将走马上任“继承”其先父遗志的前夕,社会大众,特别是在被压制多年后初见民主曙光的华社,最在意的并非新首相会否善待华人,而是他有没有意愿彻底改革,整顿,甚至在必要时候把现有的体制扫进历史。
2008 年的政治海啸至今已然一年,但之后一系列的发展才是民主运动的起步。今天民众普遍不再期待明君,而是要求体制改革。故此,纳吉再做一千次、一万次的保障要 公平对待各民族是没有意义的。一来,民众已经不相信一党独大的可行性,也逐渐看清强势领导所可能造成的长远破坏;二来,纳吉所领导的政党已经病入膏肓,修 修补补之后固然可以继续上路,却是未来更大灾难的开始。当然,纳吉个人的信誉也早已因为军购案、蒙古女子碎尸案及在霹雳州策动的皇室政变而濒临破产。
马哈迪的“违宪论”更应打头条
所 以,纳吉,甚或其他国阵领袖谈论“善待人民”都不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相反的,他们如果能够提呈选举制度,新闻/媒体,司法,警队,行政,经济和其他领域的 改革大蓝图,才值得一份号称要“监督政府”的第一大报放上头版头条。如果政府在这方面丝毫没有意愿,也不见改革的迹象,媒体的责任就是施压、施压,再施 压。

于是,我又想到了陈裕如铿锵有力的那句话:“民主和人权是需要争取的,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当你看到有阴暗的地方,就要把窗户打开让阳光照进来,这就是媒体的责任。”
http://merdekareview.com/news/n/9078.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