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

为后308族群政治把脉系列(一)

巫统国阵族群政治
存亡系于非马来人?

■日期/Nov 11, 2008 ■时间/10:24:43 am
■新闻/家国风云 ■作者/本刊特约黄进发


为后308族群政治把脉系列(一)

308选举后,因为相当比例的马来人与非马来人分别支持了传统上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民主行动党和回教党,而人民公正党也在历来国阵最强的混合区取得耀眼突破,有论者认为族群政治已经走上了末路。1999年“烈 火莫熄”后欢呼所谓“新政治”到来的乐观解读仿佛又再涌现。乐观如果能够让我们主观上充满斗志与力气固然是好,试图理解残酷的客观现实或许才能确保我们不 会因失望而气馁。本系列文章将从巫统;公正党与回教党;马华公会、民政党与马来西亚印度国大党;民主行动党与东马政党;公民社会五方面的角度,去思考族群 政治的未来变化。

系列一:巫统国阵族群政治 存亡系于非马来人?

308的“钟摆论”意义

巫统/国阵政治的硬道理其实是“敬酒不喝喝罚酒”,谁在这一届投执政联盟反对票,执政联盟就会在选后多照顾他,以便挽回他的心。这是国阵拒绝跨越“族群政治”,一味在不同族群之间玩“平衡动作”的必然结果。

这个政策上的钟摆论其实和马华公会等巫统附庸党所宣称的“朝里有人好办事”的论述刚好相反。联盟/国阵朝里越多华人,华裔的所谓“族群权益”越不安全,反之,朝里华裔越少,执政联盟的“多元族群”画皮越空洞,巫统就不得不做出更多妥协。(见大选前拙作《要巫统爱你,就要投反对票》

因为这个“敬酒不喝喝罚酒”的荒谬逻辑,1964年联盟赢得更多华人区,1967年教育部长反而宣布只有剑桥文凭或马来西亚教育文凭的学生才可以出国深造;1982年华裔支持马哈迪的新政,却换来回教化政策、更压迫性的教育政策;1995年国阵在华人区大胜后,却不顾华教界反对推出宏愿学校;1999年,华人选票关键性地协助国阵保住政权,却换来《诉求》被打压和南洋报业被收购;2004年,非巫裔选民相信阿都拉全民首相的诺言,结果得到的是对层出不穷的宗教争议、新经济政策延续的建议,和巫青团长三次举剑。

反过来说,1990年华裔大举支持在野联盟,几乎否定了国阵的国会三份二多数,国阵不但没有报复,反而在次年提出“2020宏愿”,以求收复失地。就算是许多人视为负面教材、以此劝诫非马来人不要反对巫统统治的513事件,其实也符合这个“敬酒不喝喝罚酒”的规律。当年族群暴动的政治成因,并非华人“反政府”——因为非马来人主导的在野党在1964年与1969年的半岛得票率其实几乎保持原来水平。真正让巫统决定把矛头对准华人,并在日后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1969年有近10%的半岛选民从联盟转向了回教党,让巫统必须回守后方。简单地说,1969年后政策的亲马来人专向,是因为1969年时马来人比非马来人给了巫统更大杯的罚酒,而当时的马来人在野党(回教党)并无意争取非马来人选票,所以巫统可以偏向一方而无后顾之忧。

按照这个规律,巫统这个“工具理性”的政党在308之后没有选择,必须从强烈偏袒马来人/回教的方向往中间移动。不调整,下一届大选时,即使民联贪污无能,其族群包容性就足以吸引绝大多数非土著乃至东马非回教徒土著的选民。而只要民联能够保持三至四成的马来人选票,巫统的江山就必然拱手让人。

巫统党内竞争的牵制

由 此观之,任何人在纳吉的位置,只要能够看到非土著与非回教徒土著选票的关键性,在族群课题上“中庸化”都是不可不为之事。阶段性废除新经济政策(可能以某 种形式的福利国取代)与保障宗教自由,几乎都难避免。因此,纳吉是不是有诚意改革,或者对其过去极端言行有无悔过,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课题。

然而,这个符合巫统政党利益的政策转向,却吊诡地必然受到党内力量的反对。技术上而言,决定普选胜败的“中数选民”(medium voter)与决定党选胜败的“中数党员”(medium party member)并不是同一人。在全国选民中占中间的立场,到了巫统选民(党员、中氪恚┑敝校捅皇游蚍锹砝慈送督档募そ桑拖裨僖嫠娑缘墓セ饕谎?/FONT>

虽 然,纳吉(左图)目前已经不战而胜;但是,署理主席、副主席、巫青团长、妇女组主席以下各职位,都还是热战正酣。要求包容性的巫统、更平等的国阵的主张, 都可能会被轻易标签为亡党言论,成为党内攻击对象。另一方面,极端言论在党选期间却可能让候选人炙手可热。巫统阻止公开辩论,相信正是担心候选人可能为了 出位,发出比过去巫统大会更极端的言论,结果为了赢得党选而让党输掉大选。

因此,在明年月 党选尘埃落定之前,巫统不可能会出现任何真正改革开放的迹象。不仅如此,许多保守但未必“极端”,为族群政治现状护航的言论会陆续出炉;而言论与资讯管制 也只会有增无减。第二电视《你怎么说》两周前已被腰斩,传闻寰宇电视《就事论事》也时日无多,都是政治自由萎缩的迹象。

真正的大患:马哈迪主义复辟

明年三月之后又是怎样的光景呢?巫统在308 后的权力斗争,在论述层面其实是如何诠释308败局。保皇派基本上承认改革不足,因而以继续改革、支持一定程度的民主化作为延续阿都拉权位的根据。逼宫派 则归咎于阿都拉的温和与无能,认为这是巫统先失去马来人支持,复受到非马来人挑战的原因。阿都拉的失势,无可避免代表着马哈迪路线的复兴。慕克里斯强力反 对设立法官委任委员会,以免间接否定老父当年对司法的干预,而纳吉并没有对阿都拉的司法改革议程表达支持,可谓一叶知秋。

马哈迪(右图)是保守哲学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信徒,相信国家是阻止社会发生冲突的关键力量,因此坚决要国家扮演仲裁的角色。随着马哈迪主义东山再起,像11月9日晚上雪州警方镇压公民唱国歌这类滥用国家暴力以立威事件,只会更加频密。像兴都权利行动力量(HINDRAF)、董教总甚至马来西亚人民之声(SUARAM)这样的组织只会面对更多打压。

然而,这绝不表示纳吉政府将会边缘化非马来人。马哈迪主义其实是威权主义与族群主义的混合体。只要能够保持巫统主导的“面子”之外,马哈迪主义未必介意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让离心的少数族群因为得到“里子”而重投怀抱。1990年后马哈迪不就为了争取非马来人民心开放高等教育?

为 了与安华、民联争一日之长短,纳吉上台后甚至可能大胆废除一些土著主义的措施,譬如购屋折扣,让在吉打州把土著房屋配额增加到一半的回教党面对压力。人数 较少的印度人也可能“比照土著处理”,以便对印嵘缛旱牟宦壮樾健H绻呗砉下废叩哪杉家趾茫佣滔叩淖迦豪娼嵌热タ矗锹砝慈嗽? SPAN lang=EN-US>308投下的反对票肯定稳赚不赔。

然 而,这正是马哈迪主义的真正大患:它不会瓦解族群政治,但是,会使它看来更合理一些。对一些人而言,“威权主义的多元族群政治”其实比开放、有风险的自由 民主政治有更大吸引力。过半的马来西亚人——包括许多非马来人其实强烈崇拜英雄,许多人为马哈迪的雄才大略所折服,完全无视他从1987年开始便大肆破坏国家民主人权的斑斑恶行。

在短线的族群利益与长远的自由民主之间,大多数非马来人会选什么?这是巫统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将决定巫统要不要推行民主化解除族群政治,还是保留交替使用棒子与萝卜的钟摆策略。

黄进发是英国艾塞克斯大学比较民主化博士候选人,现任私人大学讲师、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主席。



http://merdekareview.com/news.php?n=8079
http://www.thefreemedia.com/index.php/columns/22357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