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4日星期五

为后308族群政治把脉系列(三)

族群政治根源在于专制统治
马华民政不废恶法即可休矣

■日期/Nov 13, 2008 ■时间/12:45:10 pm
■新闻/家国风云 ■作者/本刊特约黄进发

为后308族群政治把脉系列

马华民政败选后路在何方?

308后,马华公会和民政党只剩下15席与2席,只有国会议席总数的8%,比起解散前的19% 实在凄凉。这两个国阵附庸党未来应该怎么走,一般上不外三种意见:留在国阵、加入民联,或成为第三势力。

这三个选择中,加入民联几乎是死路一条。因为他们的议席既然还不足以让国阵倒台,民联自然不会全力争取两党加盟。因此,如果马华民政蝉过别枝,最多也只能保住现有的17席, 因为民主行动党和人民公正党不可能叫现任议员在来届大选让出议席。如此一来,马华民政在槟、霹、雪、隆、吉,甚至森、甲等地败阵的候选人,以后都可以喝西 北风了。要跳槽,他们不如自己带着子弟兵投靠,可能还有机会在新党党选出线,进而在来届大选上阵。更糟糕的是,现有的17席 相当程度上是靠巫统选票过关的,来届大选就算不受到民联挑战,也一定会被巫统打成“在马来人背后插刀”,未必能够生存。民政还可以考虑要不要与公正党合 并,看看是否能够分到什么面包屑;马华公会若在这种士气低迷的情况下过档民联,绝对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方案因此连在党内通过的机会也很微。

然而,除非国阵脱胎换骨,马华民政留在国阵也同样是死路一条。这无关派出天兵还是地头蛇的问题。非马来人受了巫统53年的气,过去不大敢想改朝换代,这梦想忽然在308实 现了,那种心态就像二战时马来亚人看到原本扬威耀武的英国人在日军手中一败涂地后一样。对这些选民来说,下一届大选就是一场公投:要不要终结巫统的一党独 大?素质再好,马华民政的候选人就是巫统的候选人,怎么能够生存?行动党在槟城、霹雳、雪兰莪只需要问选民一个问题:“你们要不要一个非马来人的实权首长/高 级行政议员?”在族群人口比率相近的森美兰、马六甲甚至柔佛,就问另一个问题:“想不想像霹雳和雪兰莪一样有非马来人的高级行政议员?”只要“非马来人出 头天”成为非马来人选民的共识,民联的候选人水准再差、钱财再不干净,我还是很难想象马华民政会有机会赢。这种心态,和过去西海岸马来人全力支持巫统的考 量,别无二致。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柔佛和彭亨,为了力挽狂澜,巫统可能还会倒过来承诺让马华公会议员当高级行政议员。换句话说,如果国阵能够在下一届大选幸 存,马华公会很可能还有机会以柔、彭地域政党的姿态参与政府,其他各州的同志就只好自求多福了。

至 于成为第三势力之议,提出的人很多看不清楚“造王者”和“捣局者”的分别。只有在地方上有势力、掌握有一定议席的政党,才能在国家层次扮演“造王者”的角 色。反之,一个政党如果已经在地方上衰微,那么原来支持它的选民也很可能会把它视为“捣局者”,而把选票转移给选区内的第一和第二大党之一,以求两害相全 取其轻,出现所谓“弃保效应”。如果终结巫统统治会是第13届大选的唯一主题,在地方上有一定实力的沙巴进步党有条件异军突起,与国阵争雄;成为第三势力的马华民政,则肯定会成为国阵与民联之外的“捣局者”,搞不好连按柜金都保不住,就像以独立人士身份三次参选三次惨败的《勇于失败》作者Billy Lim一样。

马华民政的生存价值

如果马华民政不管怎么做都是死,而且是成为巫统统治的陪葬品;那么,不也是好事一件吗?为什么我们还要讨论它们的未来呢?它们还有什么生存价值吗?

当然有,他们的生存价值就是维持“两线制”的可能性。马华民政在大选后大谈“两线制” ,其实真的是做对了。要出现两个多元族群的阵线,马来人和非马来人都必须分裂。过去,两线制在1990年与1999年 后未能扎根,正是因为马来人的分裂未能永久化。如果这一次非马来人不分裂,全力支持民联,让马华民政(当然还有已经可以盖棺定论的马来西亚印度人国大党) 全军覆没,国阵在西马就只剩下巫统,东马附庸党自然也会第一时间过档民联。两线制自然就是转头空,只剩下一个多元族群的执政联盟与一个单一族群的在野党。 这和国阵一党独大的最大不同只是,国阵有两个单一族群为主的在野党。

民联再开明也罢,这样的局面其实只是独立初年盟党之间相对平等的“联盟”也叫Perikatan,只是少了Rakyat而已的翻版而已。1955年 时,联盟其实在国会内只面对回教党一个在野党的挑战,结果正因此而必须逐步向马来人倾斜,以避免后院失火,为日后的国阵失败埋下伏笔。如果第十三届国会只 有巫统一个成气候的在野党,而它又因为缺乏有实力的非马来人盟友而没有机会上台,它必然会开足火力攻击民联出卖马来人、回教徒利益。这就会诱发公正党与回 教党向马来人、回教徒倾斜,甚至诱使回教党出走与巫统抢地盘或者合并。届时,喜欢与否,既不能舍弃政权又无力阻止民联单元化的行动党与公正党的非马来人, 就只能成为新版的马华民政,扮演“内部争取、外面护航”的角色。

走那么一大段路,如果只是回到原点,那又何苦呢?马华民政的生存价值就在于避免我们走一大圈冤枉路。然而,国阵现状既然是下届大选来临时一定会被潮水冲去的沙滩城堡,改一下1982年许子根等人参政的口号,马华民政的唯一选择就是“留在国阵,改革国阵”而已!

改革三指标:废内安法令、媒体法律改革、地方政府选举

国 阵要改革,就必须改变其统治的基础与逻辑。国阵统治的本质其实就是族群政治和威权统治的复合体:用族群冲突的危险来建立一个霸道高压的政权,再以朝野之间 的利害差异逼使每个族群参与政权,以所谓“权力分享”来合理化其威权统治。如果我们能够在威权以外找到解决族群差异的方式,威权政府的权力就瓦解了。反过 来说,如果我们削弱了威权政府的权力,社会就必须学会如何理性处理族群冲突,而威权统治的正当性也就消失了。

就具体层面而言,国阵的改革可以有三种模式:(a)先/只去族群政治(平等),后/不去威权统治(民主化);(b)先/只去威权统治(民主化),后/不去族群政治(平等);(c)(民主化与平等)双管齐下,族群政治与威权统治同时清除。民联的选择明显是c,但是如果最后出现上述民联与巫统对抗的形势,我们所期待的改革很可能便沦落回a。国阵内部的改革途径,则是a b之间的选择。而两线制在民主化的良性竞争,即是a /bc选项在绩效、成本上的优劣。

马华民政如果要改革国阵,是要选a 还是选b? 选 前者,主打议题就是直接挑战马来特权和土著主义。这个选择可以让华社感觉马华民政强硬起来,但是,它的直接代价就是也会挑起马来民族主义者的反弹。这个策 略要成功,马华民政(民政本身没有这个条件)就必须有背水一战,准备退出国阵,不惜与巫统同归于尽的心理准备。如果马华民政有这个胆识,巫统在衡量轻重下 可能不得不提出废除土著主义的路线图。然而,马华民政付出的代价是会被标签成“反马来人”,因而很可能失去马来选票。从政党本位出发,是否可行就看它们所 能因此胜选的华人区会不会多于败选的混合区。

选择后者其实是对族群政治釜底抽薪。民主化后,言论自由空间得到保障,就算马来特权与土著主义在多数人支持下暂时延续,它们却不能再是言论禁区,因此最终有可能在大多数马来人支持下被废除,就像美国1960年 代民权运动在白人支持下奠下奥巴马修成正果的基础一样。最主要的关键是,一旦各方接受民主游戏规则(马来人利益得到人口多数的保障),族群与宗教至上言论 就会受到挑战,马来人、非马来人都会在政治上进一步分裂,最终削弱族群动员的能量。从具体运作去看,马华民政如果继续接受族群不平等(可以维护反对者,但 是不主动出击),但是把民主化列为前提,则巫统失去煽动马来人情绪的机会。如果巫统强烈攻击马华民政要求废除《内安法令》、媒体自由化、地方政府选举的要 求,马华民政就能够以再益依布拉欣般的国阵改革派出现。这不但能够同时赢取非马来人和开明派马来人的支持,减少巫统抽后腿的顾虑,与民联谈商时也有更高的 道德优势和谈判筹码。

理性地分析,马华民政的生存价值只有一点:在国阵内推行民主化改革,为族群政治的消灭铺路。走不到这一点,马华民政留着还有什么用呢?

后记:昨夜,我和谢春荣律师一起参加马华公会的全民辩翻天,与王乃志、颜炳寿两位律师辩论《内安法令》是否应该废除或者只需要修改。我们主张恐怖主义案件应该比一般刑事案有更长的“控前扣留”pre-charge detention,而不能有防范性扣留(preventive detention),而王、颜两位律师坚持保留“防范性扣留”,只加强“司法复核”(judicial review) 的机制避免滥权即可。不管哪一种看法,大家都同意《内安法令》都不能保持现状。会后一位朋友说:马华公会既然反对国会辩论,就应该在内阁内全力争取修改, 要是做不到翁诗杰应该退位让贤,换人再战。不背水一战就没有胜利。这个有点像立军令状的说法很有意思,值得马华公会的朋友多多思考。

黄进发是英国艾塞克斯大学比较民主化博士候选人,现任私人大学讲师、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主席。

点击:系列(一)巫统国阵族群政治 存亡系于非马来人?

点击:系列(二)马来政治三分天下前所未有 眼睛月亮竞合最终旧瓶新酒?


没有评论: